小談夏曼‧藍波安的達漢文字
讀夏曼‧藍波安,無法不注意他的文字。曾經在台灣求學工作16年的夏曼‧藍波安,嫻熟漢語筆法。從《八代灣神話》、《冷海情深》到《黑色的翅膀》,他的漢語書寫在奇招百出的台灣文壇中,依然顯得風味獨特。其中,2002的《海浪的記憶》最為特別:吟唱與歌謠穿梭,文字舞蹈如大海鼓浪,自然擺盪。這種達悟獨有的風格,雖然在後來的作品中再度被漢語稀釋,但達悟印記始終存在,也成為夏曼‧藍波安最令人期待的文學標記。
小說《天空的眼睛》主要分為兩部份。第一部份為浪人鰺(Cilat)自述生平。浪人鰺剛強雄猛,體態俊美,是魚類中的勇士,也是達悟男人最愛的獵物。達悟人喜歡替魚類說話,因此,這頭說著人話的浪人鰺充滿達悟人的語氣與視角--以漢語的模式。例如,「有一天『的』入夜之後」、「在我們成為『夏曼』身分的時候」;例如,被達悟族視為低等魚的鱔魚類,浪人鰺也同樣用足力氣鄙視。這樣一個人魚竟然能共通的「種族歧視」,既是敗筆--浪人鰺因此被黏貼了達悟的價值觀,也是奇筆--如此完全顯現達悟寫者與海洋一體的特質。達悟人吃海也敬海,獵魚更愛魚。他們無法想像與自己不契合的浪人鰺,所以,夏曼‧藍波安潛入它,假設它,變成它。人魚合一, 使夏曼‧藍波安寫出來的浪人鰺,非常夏曼‧藍波安,它口說他語,夏曼‧藍波安式的漢語。
小說的第二部份以全知觀點講述的夏本‧巫瑪藍姆故事。一如以往,夏曼‧藍波安以其達漢夾雜的文句,創作出簡練有趣的對話與敘事。本來,這樣的語言雜交,是孕育詩化文字最肥沃土壤。夏曼‧藍波安如果願意延長《海浪的記憶》的節奏,台灣將出現一位極優異的散文詩家/小說詩家。可惜,夏曼‧藍波安似乎別有所圖,常在直白的文字中,加上莊重莫名的漢語,他所一再重覆使用的「確鑿」正是一例。這樣的夏曼‧藍波安難免要在達漢語言轉換中顛躓。小說中,夏本‧巫瑪藍姆的老妻在弔唁亡女時,使用了達悟語,所以,我們看到很達悟的漢語(譯文):「求妳不要把不好的靈魂回頭探望家裡」。有點詰屈聱牙,但很純真,質樸而亮眼。然後,她轉頭告誡孫子:「願你的靈魂剛強,不被父不詳的流言蜚語擊倒,不被母親早逝的陰霾擊倒。」。此時漢語穿腸破肚而來,達悟一息奄奄。語言的不穩定,削弱了說故事的力量。
即使如此,《天空的眼睛》依然自成一格,閃耀搶眼。我不願如書商以《老人與海》比擬之。因為,這是夏曼‧藍波安,舉世獨一。
原載《聯合報》週末書房,2012/12/22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