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色之書
Kara Kitap
作者:奧罕‧帕慕克(Orhan Pamuk)
譯者:李佳姍
出版:麥田出版
定價:450元
類別:小說
2007 中時開卷
據說,《黑色之書》「可能」是一本偵探小說:妻子失蹤、老公追蹤,還有謀殺加流血,疑似亂倫通姦的聳動!但,《黑色之書》缺乏制式的推理刺激,顯然「偵探」得毫不典型。原因一:太多伊斯坦堡歷史穿梭其中,紊亂線索、干擾敘事;二,老公卡利普對妻子幾近膜拜的戀慕,帶出大量抒情描寫,雖可歌可泣,卻癱瘓主線節奏、膠著故事發展;更奇的是,本該急著找人的老公,竟在分析線索的過程中,時而出現哲學頓悟、時而截獲文學靈光,搖頭晃腦慢條斯理。在他經常走踏的伊斯坦堡街頭,掉了老婆的卡利普更是冥想連連、沒忘記要「望進」路人「的眼睛和臉孔,從中讀取他們的祕密」…,種種充滿智慧的行止,儼如古代鴻儒,叫人嘆為觀止。
這樣一個大異於柯南、白羅、福爾摩斯,毫無辦案效率可言的蹩腳偵探,對於傳統推理小說迷,可真是一大折磨!所有偵探小說吸引人的文字和情節特色──例如速度、力度、濃度,都在《黑色之書》中被整得面目全非。換句話說,帕慕克把通俗變文學、把克莉絲蒂的白羅硬生生地搞成喬哀思的尤里西斯。所以,帕慕克得了諾貝爾,卻沒辦法打進推理的熱門排行,粉絲人數更遠低於發行量僅次《聖經》的克莉絲蒂。
的確,推理元素一向只是帕慕克的小說引子,目的在帶出他的終極關懷:文化衝突。因此,在推理的背後,永遠是熱愛交媾更愛交戰的東方和西方。諸多在歷史上無法說清楚的鬥爭與迫害、那些再也無法逆轉的「發生」與存在,以及掉落在文字縫隙中、一再被忽略、被扭曲、被錯誤詮釋的瑣碎與悲哀,帕慕克皆重新梳理、一一探勘。
帕慕克喜歡以各種敘事實驗、呈現他所感知的伊斯坦堡世界。他不斷地以私人事件將剛硬的歷史抒情化、私有化,以便勾引土耳其讀者深入思考日常生活中,那些看似無關緊要其實影響深遠的文化變遷。所以,閱讀帕慕克的推理,最激盪人心的部份,不在凶案謎底的揭發,而在層層故佈的疑陣中,指出帕慕克設計兇案的真正目的與操作手法。對推理迷來說,這個挑戰很不一般;難度極高卻值得一試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