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

寫實大家的聰明書寫

寫實大家的聰明書寫
賀淑瑋(清大台文所兼任助理教授)  (20051107)



玉米
作者:畢飛宇
出版:九歌出版社

定價:250元

類別:小說

《玉米》其實由3個中篇組合而成,分別由玉米、玉秀、玉秧三姐妹領銜主演。既是中篇的組合,敘述上便各自為政,使得整本書成為三分天下的局面。而姊妹仨也的確都只在自己的章節中賣力演出、稜角分明,到了其他篇章,就馬上低眉斂眼,面目平板起來。例如,精明透頂的玉米,在〈玉秀〉中忽然就退化成睜眼瞎,連身邊的妹妹懷了孕甚至要臨盆,都看不出來。〈玉秧〉的扞格更大,不但時間、空間與前兩部沒多大關聯,連發生的事件、刻畫的主角(玉秧),都彷彿來自另一星球。事實上,即便將玉秧改名,都無損〈玉秧〉的完整性;仍叫玉秧,也絲毫不能增加與〈玉米〉〈玉秀〉的契合度。把這3篇視為一個整體的畢飛宇,很技巧地以3個中篇取代一個長篇,迴避了長篇敘事必須面對的結構性問題,不但因此得到中短篇特寫個人的緊緻效果,也省去單篇故事必須另起爐灶的麻煩。《玉米》是本聰明的小說,十分懂得取巧。

這部拼裝大車在2003年開進了中國書市,狂銷5萬多冊。其市場的魅力,由此可見。仔細看,這本書總攬了1990年代之後,中國大陸幾個最受歡迎的小說主題──文革、女性、情慾/權力,以及成長故事。有本領的作家,只要創作的題材夠「正確」,立刻就能出名。不過,相較於其他寫作者,畢飛宇顯然對文革更加鍾情,總把敘事定位在70年代。文革也因此成為畢飛宇試煉人性的實驗室,不斷在其中組合不同人性不同人物不同小說,只除了──國家大事。

李陀曾說:六四之後,大陸文學與現實嚴重脫節,非常「不及物」。這話只對了一半。事實是,六四之後,大陸文學最不想及到之「物」,只有國家大事。既然北京老茶館至今都還貼著「公共場所莫論國事」,那就躲進文革講講玉米姐妹的體己事吧。埋首文革,掩面不見眼前歷史;字斟句酌,把人寫得纖毫畢露;注意思想,絕不狂妄亂吐危言…,如此便造就出一個寫實大家,畢飛宇!

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Chinatimes/Philology/Philology-Book/0,3427,112005110700440+1105130301+20051107+news,00.html

沒有留言: